2021 艺术深圳 | 凯撒·贝塞什 C08

艺术深圳 2021
2021年9月9日-12日
展位 C08
徐累 / 姜吉安 / 蒋志 / 申亮 / 杭春晖 / 杨宇 / 马灵丽 / 徐小鼎 / 吴大伟 / 波诺瓦·巴塞特(Benoit Basset) / 伊达尔·尤索泼夫(Youssoupov Ilda) / 米拉·莫杜斯(Madous Dossier) / 尼克劳德·吉尔斯(Nicolaud Gills) / 哲拉尔·阿尔特曼(Gerard Altamnn)
VIP预展:2021年9月9日 14:30-21:00
公众日:2021年9月10日-11日 10:00-19:00
2021年9月12日 10:00-17:00
展览地点:深圳会展中心6号馆(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三路)
作品“鲜”览
SELECTED WORKS
徐累 | 虚掠 | 纸本水墨 | 65×85cm | 2001
徐累的画境封闭、幽邃、茫然。他设在“台前”的形象亦等同背景,到此为止;画面的空间是没有出路的,截止的,在一片深蓝中翕然隐没。凡图像,皆迎对视线,夺取目光,徐累的图像却仿佛正在当面淡出、熄灭,像是电影临近终场,舞台将要收拢幕布,或可比作在显影药水的相反程序中,影像渐次消殒。
——陈丹青
姜吉安 | 一线之间 | 绢本水墨 | 58×90cm | 2008
线条,作为中国画塑造形象的主要方法,在姜吉安的“解剖”中,与描绘对象——“线绳”形成奇妙的“等同关系”。画面中连续排绕着的线条,一方面作为绘画方法存在,也作为绘画载体存在,同时也作为绘画对象而存在。绘画史中那些已成定式的绘画方法与绘画对象的关系,因此被重新反思。《一线之间》作品蕴含的多重性,使姜吉安的画面,显现为一种意义上的复杂性。而这正是姜吉安消解绘画诸元素的既定结构,重构那些“被共识”的绘画方法论的重要方式,其背后带有浓重的思想解放意识。
——杭春晓
蒋志 |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之 B-2017-06
布面油画 | 100×159cm | 2017
这些轨迹形成了图像,进而形成了一个“世界的景观”。它看起来,像是来自一个内在的、有抽象意味的世界。这是一个被瞬间激发而现的世界,也是一个随时都可被更改和另建的世界。更脆弱,更偶然,更无常,更短暂……
为什么说“更”呢?它比较的对象,是我们所谓的“外部世界”吗?是的。
外部世界是如此坚固,接下来,是一个问号。
对于外部世界,我们永远无法直接看到。
——蒋志
杨宇 | 朱颜之三 | 绢本水墨 | 66×50cm | 2015
杨宇或多或少地激活了一种中国传统绘画的视觉性:静穆与幽明。勾描的笔线主持着画面的调性:禁戒和欲望、傀儡与幻戏,是可谓生命倏忽幻灭、虚空无常的寓言,杨宇制作了一个窥视阴阳死生秘境的剧场。窥探是本能也是认知。形影双生之花,双泯双华,乃是三千年缘法。杨宇用绘画的方式体验着周遭的一切,或者正是疏离于现实生活的驳杂与搅扰,其绘画中便有了一种不可触及的距离感。亦恰恰是杨宇一直在跟着自己的感觉绘画,因此其总能够在作品中捕捉到一些微妙的灵光,是如此的阴郁又是如此的鲜活。
——魏祥奇
申亮 | 2021 No.8 | 综合材料 | 直径27cm | 2021
申亮以红洋葱、瓜子皮、蒜皮等文人认为的无用之物,以及寻常可见的柳枝、蝴蝶等为题材,以一种近似书写方式的细腻技法,日复一日,透过颜料涂绘、堆积与造型,融合西方绘画的材质与技法,表现出水墨山水的东方韵味。其西方式的表现风格背后,带有东方微观的文人关怀。透过他的作品,可以见得东方的文人精神在西方式的技法中获得再现与新生。
马灵丽 | 心之全蚀 No.1 | 绢本绘画装置 | 29×21×10cm | 2019
从中国元宋到西方文艺复兴,马灵丽从庞杂的艺术系统中观察到的不仅是线条结构光线阴影,而是万物图景如何折射于心间又如何以个人的方式呈现,在庞杂中她撷取的是清濯的一面,以冷静的色调,洁净的画面,勾勒出一个内心的宇宙。这宇宙不在体量,而是时空格局之下的万有容器,使人相信即便是废墟尘埃隐入其中,也能变成时间的恩物。
——鞠白玉
徐小鼎 | 剩余价值 No.17 | 布面丙烯 | 120×180cm | 2021
《剩余价值》系列作品借用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学说,灵感来源于在 “去货币化”的今天,纸币在我们的概念之中逐渐从一件实物变成了我们手机中的数字,那么在今天,实体货币的价值究竟何在?我将世界各地的货币图像进行归纳、总结和重构,力图再现出一种具有普世性的图像,将货币所代表的财富、文化、历史、宗教、民族和地域等等不同的内涵结合在一起,形成一整套淡化身份性的图像系统,因为在事实上,不同国家的货币也正逐渐变成一串串被换算后的数字。
——徐小鼎

波诺瓦·巴塞特 | 柠檬水果挞 | 布面油画 | 30×30cm | 2020
法国作家马塞尔·普鲁斯特在《追忆逝水年华》中写道,“我吃了一块小玛德莱娜,骤然间,回忆浮现在眼前,我想起了莱奥妮姑妈和她的房子、小镇、花园。”食物触发了他的记忆及怀想。也许《柠檬水果挞》里的儿童嗅到柠檬的香气,也能想起那个开满鲜花的清晨,与母亲一道挑选蛋糕时的温暖回忆。这些微小的记忆,能直抵内心,更有令人怦然心动的美好。
米拉·莫杜斯 | 修道院 | 布面油画 | 45×53cm | 1993
受到野兽派艺术家亨利·马蒂斯的启发,米拉·莫杜斯一改其早期具象绘画的风格,同时学习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。有意识开始有节奏的笔画自动化,她用字母、单词、符号和数字创作独特、抽象的作品,将它们融合成具有多重含义的图像。色彩丰富的块面,仿佛拥挤的人群。抑制不住的红色遭遇冷静理性的深蓝,是修道院里人与上帝的对话。
尼克劳德·吉尔斯 | 抽象创作(绿色)
布面油画 | 92×73cm | 2010
“美是一种探索,它存在于自然界;你必须知道如何找到它,这是一个不懈的追求。我把建筑放在第一位,然后试着逃离它。我不想要一个过于僵化的框架。我想摆脱结构的刚性;通过绘画,我们可以看到形状变得柔和,圆润,简化。颜色在它们之间移动、倾斜、消失、重建,使这幅画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,同时也在不停流动。因为没有什么是固定的,也没有什么能永久稳定。”
——尼克劳德·吉尔斯

吴大伟 | 海面 | 铸铜化学着色 | 44×18×42cm | 2020
在当代艺术语境中,雕塑本身的表达范围及再定义一直是吴大伟所思考的问题。他注重雕塑语言本身,在艺术实践中保持着个体的自觉性,善于对知觉材料重组和再创造,他的作品时常对存在的真实性提出质疑,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,“一切存在,同时又不存在,因为一切都在流动,一切都在变化,不断地产生和消失。”在吴大伟的作品中,想象与现实的互动,仿佛在表明现实世界不过是思维的产物。
——林松